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娱乐至死》引发的现象浅聊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1-25 1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一段话总结本书论点
电视等现代媒介手段,通过其快速、便捷和吸引人等极具“娱乐性质”的手段,正重构由印刷时代而形成的个体思考模式及认知态度;具体来说,由印刷构建的严肃性,转向了电视构建的虚拟和快乐导向。
不论观点的对错或局限,作者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hr/>        科技带来的媒介的进步,可能是当今时代“快节奏”的根源之一——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没有改变,人还是那个人;但每个个体却需要处理和面对更多的信息。这点无论是否都能被自我认识到,它都正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事实上,各种媒体的进步,“更新”了个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个体面对信息的态度,以及个体对各类态度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
       以前我们听到一件事,可能会好奇它的前因后果;现在,我们或许只对更多的信息感兴趣——所谓“碎片化”的信息,就是用一个个不完整的故事,填满我们的世界。
       如今的我们被迫地被包裹在一片片信息组成的“信息蚕房”中,加上大数据的支撑,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希望依赖各种“传播手段”能加以普及……我们逐渐分到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蚕房,里面有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它们看上去都充满了乐趣,而那些偶尔闯入的费劲的、无趣的东西,可以被轻易剔除,马上又会有新的东西补充进来……我们会逐渐产生自己了解很多事情的错觉,并在这种不断自我感觉良好的过程中,强化这种信息的输入模式——快速、趣味、简单、易掌握。
       这种现象进一步正在使个体变得麻木,以及带来群体间的分裂
<hr/>       从群体内来看,越来越频繁的消息,降低了每一个信息中本应该承担和传递的理智与情感。上一秒,我们可能还在为某个感人的事件感慨和哭泣;下一秒,我们就可能成了某个逐乐视频的大笑者……没有思考,及信息带来的情绪快速转变,势必会让我们变得麻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过程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方面是心态上的麻木,这是直接可见的,比如表现为觉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发生的那么多,见多了也就不重要了;另一方面,是神经层面的改变,这个是真实发生但无法被直接看到的,具体来说,这种“悲喜情绪”间的快速切换,可能会破坏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破坏情绪控制的相关神经过程,使它们趋于一致性,最后让我们逐渐忽视或者感受不到生活中那些真实存在的日常的悲喜。
       而群体间,则正表现出一种愈发分离的现象。比如网络空间上的观点抒发,是一个可以被大家最直观感受和观察的途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有你的经验,我也有我的道理。事实上,一件事本身就有正反两面,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没有一个人能独立看清所有事物的全貌,这本该是我们的共识;但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这种“分裂感”和“一定要争个非对即错”的态度正在覆盖许多空间,而且往往讨论的深度都是流于表面的。
       这些发生在个体和群体间的变化,可能是“乐子文化”在不经意地长时间影响中,降低了个体的“整体性和灵活性”思维的表现;它使得个体在面对不同事情时,表现出更多的“结构性和零散性”思维,从而激化了我们自身的矛盾感,以及群体间的冲突水平;且这种现象,被“不断进步的”媒介放大和广泛传播开……讲到底,这是“体系”与“灵活”两种模式间的冲突——而这本来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如今却被强行拆开。背后的原因,我们必须承认,媒介的传播技术是一个重大的推手;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还是在于文化进步和社会资本发展间的脱节,这也是我们推崇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虽然如今的教育似乎也正被媒体裹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03:01 , Processed in 0.0636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