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2

【国际关系论文】值得推荐的论文选题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14 0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乎干货文章推荐:


[1]张琰. 《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理论的隐喻化构建》(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20.
[2]张文文.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报告[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
[3]王福香. 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20.
[4]宋恒宇. 基于科技驱动因素的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20.
[5]路静. 国际关系文本中长难句的翻译[D].齐鲁工业大学,2020.
[6]余碧琳. 国际关系张力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
[7]张雪梅. 《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理论的隐喻化构建》第四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20.
[8]吕继康. 《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理论的隐喻化构建》(第二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20.
[9]周庆. 林克莱特西方马克思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20.
[10]高露茜. 国际关系类文本逻辑性在翻译中的再现[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11]李紫瑄. 国际关系文本翻译中的连贯性再现[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12]庞豆豆. 国际关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13]张俊琳. 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14]云娜(KHAN ALENA). 试论俄罗斯现实国际关系理论内部分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15]徐诗奕. 辛西娅·恩洛的女性国际关系学写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16]吉日嘎拉. 外蒙古与共产国际关系研究(1919-1932年)[D].内蒙古大学,2019.
[17]杨锐晗. 《21世纪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汉译实践报告[D].新疆大学,2019.
[18]王小雪. 二战后国际关系视域下奥林匹克组织体系演进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19]陈越. 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论述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20]刘清华. 英汉国际关系新闻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21]马月美. 哈萨克斯坦本土汉语教师教学语言调查[D].新疆大学,2019.
[22]何佳欢. 国际关系文献汉译英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再现[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3]姜晓艺. 国际关系文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4]董婷婷. 国际关系文本英译中静态性的凸显[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5]Claudia Sanfilippo(艾沙). 运动作为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工具:中国足球梦的案列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6]汪静.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9.
[27]洪闪闪. 《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9.
[28]陈洋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第八、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9.
[29]Joyce Muangala Muan. 国际关系与合作部在南非公共外交中的作用(2013-2018)[D].吉林大学,2019.
[30]罗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D].西北师范大学,2019.
[31]陈万. 建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权力建构及现实启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32]邢宇馨. 叙事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类专著英译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3]邓淦云. 《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34]侯迪美. 《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35]招珊. 《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36]代攀红. 阿根廷智库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37]李罡.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第三十三章)中翻译单位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9.
[38]郭雅利. 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中国形象[D].上海交通大学,2019.
[39]贺孝康.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18.
[40]范海军. 新型国际关系视域下“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
[41]银希敏. 西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霸权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42]徐旭.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关系中的现实》翻译实践报告[D].聊城大学,2018.
[43]孙佳琪. 国际关系教材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ter 9)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8.
[44]马晓冬. 国际关系中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5]伍茜.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46]谷亚飞. 国际关系文本汉译英中复句的翻译—《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47]王雪晴. 国际关系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48]赵素亚. 国际关系文本中多项定语、流水句、四字短语的英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49]付梅芳. 国际关系文献中长句的翻译策略[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50]Milica Bojovi(?). 跨文化交流与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51]盛方圆. 论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探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8.
[52]房瑞. 国际关系教材Conflict and Cooperation: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apter 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8.
[53]詹朱宁. 论英译汉中的逻辑应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8.
[54]孙冰.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5]戴禅忆.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第31章)翻译报告[D].华东政法大学,2017.
[56]徐雨飞. 用公共物品定义“地位”—中国古典哲学和东亚国际社会历史对西方国际关系的批判、翻转[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7]李城熠. 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2001-2016年[D].厦门大学,2017.
[58]Serhii Muravitskyi.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混合型战争[D].厦门大学,2017.
[59]宋晓珍. 哈萨克斯坦学生使用汉语动作动词的偏误分析[D].新疆大学,2017.
[60]冯敬翔. 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17.
[61]Arteman Samuel. 中比国际关系:外交和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2]黄炎秋. 建构国际关系视域下“一带一路”对非洲传播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3]蔡潇. 西方国际关系流派视阈中的列宁帝国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4]孙嘉蓬. 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理论突破与方法论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65]陈宇.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7.
[66]赵思洋. 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16.
[67]何文姬.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性与实践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6.
[68]袁野. 国际关系中的污名[D].外交学院,2016.
[69]李京.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新疆大学,2016.
[70]丁榕俊. 国际关系理论的复杂性转向-“复杂系统”研究[D].外交学院,2016.
[71]王春英. 新葛兰西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72]李燊. 女性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总统选举[D].吉林大学,2016.
[73]唐仲. 印度佛教“传东不传西”的原因—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交流视角加以分析[D].云南大学,2016.
[74]王振宇. 大国发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两难困境”[D].辽宁大学,2016.
[75]姚政睿.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发展:关系与天下[D].浙江大学,2016.
[76]卢潇. 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东方蘑菇云(1949-1972年)[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77]刘爽. 试析林克莱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中的“共同体”命题[D].燕山大学,2015.
[78]李正卫. 新时期中国涉侨经济政策研究[D].华侨大学,2015.
[79]刘喜婷. 列宁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农业大学,2015.
[80]王玛. 国际关系分析实践中的话语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81]黄正富. 剧变后东欧国家社会党与社会党国际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5.
[82]冯彩虹. 论国际关系中的妥协[D].陕西师范大学,2015.
[83]吉帅. 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5.
[84]梁媚. 论跨界民族问题的成因[D].云南大学,2015.
[85]刘子玉. 中国战略文化与东亚国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6]马青青. 新型国际关系下对国际合作原则的重新审视[D].甘肃政法学院,2015.
[87]孙丽丽. 论《伦敦—巴黎协定》的签署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
[88]刘星. 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D].外交学院,2015.
[89]薄存冰. 国际关系“被稳定”研究[D].青岛大学,2014.
[90]王亚飞. 苏东剧变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D].南昌大学,2014.
[91]张保. 主权债务管理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我对策分析[D].外交学院,2014.
[92]张海霞. 女性国际关系视域中的东亚女性参政[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3]于京东. 国际关系中的威望动机与政策[D].南京大学,2014.
[94]范媛. 国际关系对中国沿海省市入境旅游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95]喻雪君. 朝鲜的国家认同构建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4.
[96]张肖肖. 新葛兰西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欧洲一体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4.
[97]李洋. 管理人性与领导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98]曾亚勇. 控制论三大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影响及反思[D].上海市委,2014.
[99]钟翔宇. 国际关系变化与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0]周磊. 普京时代俄罗斯经济政策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4.
[101]Sedem Akorkor Deih(笑容). 变化世界中的国际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2]张思瑾. 普遍诠释学视域下国际关系文本的翻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5.
[103]代娜娜. 第四次中东战争[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04]刘畅. 国际关系中的主从关系及其演进机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105]陈繁义. 马克思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冲突观的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6]崔艳艳. 《国际关系》(简介、第四章、结论)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07]王晓凡. 论条约信守的动因[D].安徽大学,2014.
[108]周意岷. Web 2.0时代的非国家行为体与国际关系[D].,2014.
[109]王骏. 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110]谭珺. 新世纪(2001-2011年)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物形象分析—国际关系的视角[D].外交学院,2013.
[111]肖荣光. 权力视角下的中东石油与国际关系[D].云南大学,2013.
[112]刘沛. 国际关系中的知识产权霸权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对策[D].外交学院,2013.
[113]Plaksina Anastasia(娜斯佳). 战略伙伴关系现象的理论分析[D].浙江大学,2013.
[114]鞠香远. 马克思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15]张秀杰.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世界[D].南京大学,2013.
[116]杨智翔. 美国TPP谈判的战略意图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
[117]蓝文慧. 周恩来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118]刘利乐. 雷蒙·阿隆的战争伦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3.
[119]王曼曼.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茶马古道[D].暨南大学,2013.
[120]蔡冬. 当代中国涉外网络民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1]韩书立. 从国际关系理论之论战分析国际法的效力问题[D].暨南大学,2013.
[122]曹先保. 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3.
[123]丹尼奥(Daniel Andreano). 新兴技术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D].吉林大学,2013.
[124]Theo Ramonono. 保护的责任:国际关系中主权和人权范式的转变[D].吉林大学,2013.
[125]尹鑫鑫. 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研究分析[D].外交学院,2012.
[126]李博. 近代图们江流域国际关系与延边地区军行政机构沿革[D].延边大学,2012.
[127]孔孟. 诺贝尔和平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12.
[128]周贵超. “维基解密”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2.
[129]何吉哲. 网络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2.
[130]李丹. 高中国际关系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1]张笑天. 国际关系中的遵约与声誉[D].复旦大学,2012.
[132]冯士琳.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构建路径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133]王瑞. 人教版高中历史“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34]马薛刚.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135]王洁洁. 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6]陈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D].复旦大学,2011.
[137]赵月. 国际关系视域下的气候外交[D].辽宁大学,2011.
[138]赵国闯. 论体育软实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1.
[139]徐皓. 大国和领袖 战争与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0]黄丽萍. 女性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41]徐效军. 国际关系文献翻译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42]侯盾.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
[143]陈曦. 国际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1.
[144]刘炳香. 国际关系视野中的诺贝尔和平奖[D].,2011.
[145]吴文戈. 反人道罪构成要件演变的历史原因[D].复旦大学,2010.
[146]王长春. 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47]赵广成. 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
[148]张文广. 克里木汗国及其周边国际关系史略(1430-1783年)[D].西北大学,2010.
[149]易方立. 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
[150]张克宁. 个人、关系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1]郗冰珊. 中非《北京宣言》与国际关系新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52]曾向红. 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
[153]周绍雪. 女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2010.
[154]廖春勇. 宽容·道德·正义——迈克尔·沃尔泽的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55]金良祥. 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56]周琳. 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57]咸命植(Ham,Myungsik). 非对称世界中的国际关系[D].吉林大学,2009.
[158]任迎新.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欧洲移民问题[D].外交学院,2009.
[159]唐江雨. 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前景探析[D].国际关系学院,2009.
[160]许艳. 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的中国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61]赵美玲(Cristina Mei Len Chaw). 文化产业与国际关系:电影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62]劳拉(Laura Paletta Crespo). 东亚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协调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9.
[163]谭韵冬. 探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对获益[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64]周兴泰.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研究回顾与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65]栾波.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6]李晓华. 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现实系统—历史学派研究[D].外交学院,2009.
[167]孟庆宝. 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68]段春义. 跨国公司撤资行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69]刘袁. 《日清修好通商条规》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
[170]钟鸣华. 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暨南大学,2009.
[171]杨庆松. 国际关系学视角下的华夷体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
[172]杨丽平. 21世纪初印日关系的升温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73]金莹. “日台条约”与1950年代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8.
[174]李清全. 国际关系变动中的南非华侨华人:一种历史的分析[D].暨南大学,2008.
[175]王余成.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的路径探索[D].外交学院,2008.
[176]杨竹. 核战略与国际关系及中国核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77]房斌. 国际关系中的“数字鸿沟”问题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78]刘慧. 复杂系统与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
[179]林吉辉. 为现代国际关系奠基的自然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8.
[180]耿超. 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81]白云真. 自由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182]吴雷钊. 试析国际非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8.
[183]杨新明. 东亚安全机制建设[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
[184]董岩.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8.
[185]叶青. 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
[186]林涛. 科技与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暨南大学,2008.
[187]黄佳明. 朝贡[D].暨南大学,2007.
[188]关军. 国际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7.
[189]黎兴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当代国际关系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190]胡传荣. 国际关系的女性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91]李颖. 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D].内蒙古大学,2007.


[192]解启俊. 国际移民、文明冲突与融合:国际移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
[193]姜自凤. 话语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7.
[194]曾华. 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
[195]卢文静. 国家利益:国家间竞争的实质[D].安徽师范大学,2007.
[196]李朋. 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7]赵鹏.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学科借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98]冯江. 国际关系中的女性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99]温丽娟. 建构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
[200]涂怡超. 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01]王玉兰. 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媒介化风险[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02]胡德见. 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
[203]刘合波. 论《旧金山对日和约》及其对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7.
[204]李涛. 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专利问题与我国的应对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05]焦宇.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权力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06]姜春洁.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7.
[207]王琦. 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
[208]孙克美. 论中国倡导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09]余彬. 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
[210]高玉珍. 后现代女性国际关系理论[D].青岛大学,2006.
[211]李舟.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性状态与治理[D].河南大学,2006.
[212]石贤泽. 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13]刘艺. 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
[214]陈廷根. 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
[215]徐龙第. 赫德利·布尔的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6]廖震峡. 中俄关系:国际关系动因视角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17]马鸿. 跨国公司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D].苏州大学,2006.
[218]付秋香. 约翰·文森特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
[219]修丰义. 论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发展[D].青岛大学,2005.
[220]邢玉龙. 国际关系领域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05.
[221]李桃英. 论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区域的推进作用[D].河南大学,2005.
[222]邝倩. 论冷战后宗教极端的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23]王莉. 国际关系中的环境问题[D].武汉大学,2005.
[224]吕严斌. 抗战时期国民货币政策与国际关系[D].武汉大学,2005.
[225]徐继承. 挑战与回应[D].武汉大学,2005.
[226]庄悦群. 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
[227]王韵菁.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5.


[228]王彬若. 博弈论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作用性辩争[D].中国人民大学,2005.
[229]李双歌. 论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
[230]郭志俊. 冷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31]常艳. 国家主权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变化[D].黑龙江大学,2005.
[232]尹栾君. 新国际关系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D].吉林大学,2005.
[233]黄丽. 我国西北跨界民族对民族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5.
[234]胡宗山.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35]李伯军. 不干涉内政原则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36]耿淼. 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
[237]宋晓梅. 玛丽·斯图亚特的婚姻及其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4.
[238]周晓玲. 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39]赵为民. 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D].河南大学,2004.
[240]李刚. 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互动关系分析[D].河南大学,2004.
[241]何霄. 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
[242]赵俊. 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
[243]郭彦.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
[244]余丽. 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
[245]王建新. 论国际关系中的跨国公司[D].吉林大学,2004.
[246]张铁强. 金融霸权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4.
[247]陈雷. 国际关系变动中的东南亚华文传媒[D].暨南大学,2004.
[248]瞿少华. “9·11”后美国安全观的调整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49]刘志秀. 国际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必要性及其困境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3.
[250]王宏斌. 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
[251]庄一召. 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3.
[252]龙向阳. 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
[253]商聪.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与国际社会学说[D].外交学院,2002.
[254]张占顺. 冷战后美日安全合作关系的加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
[255]曹鉴燎. 制度创新: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新格局中国经济安全的基本选择[D].暨南大学,2002.


[256]张东宁. 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
[257]马俊平. 吉尔平《国际关系的经济学》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
[258]卢文刚. 国际关系中的金融安全研究[D].暨南大学,2001.
[259]马东升. 论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D].暨南大学,2001.
[260]韩林.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1.
[261]张东东. 浅论知识经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
[262]华建平. 战后国际关系中东南亚华人生存发展问题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1.
[263]胡文涛.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0.
[264]胡超文.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0.
[265]杨筱. 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266]孙迎辰. 美日对华高技术出口政策的国际关系分析[D].暨南大学,2000.
[267]卢庆文. 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
[268]雷春斌. 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14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伯群,刘佳,彭娟,查礼.CNGridGOS批作业系统的易用性研究与实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S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14 09: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婧雯.加拿大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12:28 , Processed in 0.0757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