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跟着热点学答题之舆论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17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哈喽宝子们,又来带大家一起复习热点啦!今天要复习的主题是舆论!它不止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是新传考研的常考点。

【历年相关的浙传真题:】
2015:如何理解“舆论是社会的皮肤”
2019:简述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
2019:简述舆论反转及其原因
2020: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202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与原则
2022: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原则

通过真题可以看出来,浙传对于舆论的考察还是比较多的。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以往热点来串联相关知识,既积累案例,还复习了专业语料~
01舆论


(一)定义:
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舆论由于受到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它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二)舆论的功能: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三)舆论的特点:
公共性、公开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四)互联网时代舆论的新特点:
1.自发性:网民自发爆料,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事件,形成的舆情是民意真实表达;
2.突发性:网络事件爆发地很突然;
3.鲜明的指向性:大量的舆情事件指向政府或政府官员;
4.诉求明确、直接:网上舆情的诉求,百分之八十是基于利益,公众维护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
5.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传播符号的娱乐性,内容戏剧化,标题的煽动性,吸引人眼球;
6.网上、网下开始频繁互动,而且发生几率在上升。网民从网上群体性事件,即网络舆情事件,延伸成社会群体性事件。
(五)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新闻可以引发、引导舆论。新闻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种种不同手段的安排,来突出其中重要、次重要的事件,从而影响人们对于事实重要性的判断,影响人们的舆论话题、关注点。
(六)舆论的规范措施:
1、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控,重点管好具有新闻舆论和社会动员功能的新媒体,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旗帜鲜明地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专项清理活动。
2、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增强正面宣传的声量,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形成内部治理的基本规则。
02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又一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网络使用主体,即网民对于社会热点或者广受关注讨论的事件所共同产生的较为统一或者极具有影响力的观点或者想法。

(二)网络舆论生态:
由海量的网络舆论主体与网络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网络舆论主体与网络舆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保持网络舆论生态相对稳定且动态平衡。
(三)网络舆论生态的形成原因:
1.网络空间言论表达的匿名性
2.把关人缺失
3.信息传播碎片化
4.圈子同质化
(四)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起点——导火索性事件引起关注
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可分为国家民族利益、灾难事件、与国际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反映社会矛盾、弱势群体、个体权利、社会道德困惑。
2.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
经由网络平台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进行讨论扩散,依托社会化媒体传播,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3、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
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03舆情


(一)舆情的定义:
彭兰老师认为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二)舆论与舆情的差异
1、主体的差异
舆情:主体为民众
舆论:主体为民众或官方
2、内涵的差异
舆情:偏重于“情况、状况”,是一种客观状况
舆论:偏重“论”,是一种行为活动
3、形态的差异
舆情:并非均为公开意见的表达
舆论:公开的意见表达
(三)网络舆情的定义:
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04舆论引导


(一)舆论引导的定义:
舆论引导对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引导,用舆论对人的主观意向进行引导,进而影响人之后的行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二)舆论引导的特点及其基本原则:
引导特点: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和艺术性。
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
(三)舆论引导的意义: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
(四)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中国已经进入以多元利益为基础的多元社会,这已经成为常态。但各种各样的群体在网上、网下为各种不同议题分分合合,甚至争议不休,争吵不断。这给社会整合带来巨大挑战,给在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上达到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底线带来极大困难。
2.互联网带来全新挑战。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权力层。网络意见领袖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量,新闻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存在着与之进行舆论主导权、话语权的博弈。
(五)舆论引导的方法:
政府:要能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构建起畅通的民众诉求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自身的优势,不断加强管理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够在热点舆情爆发时成为“意见领袖”。
传统媒体:摆脱因循守旧的思维,多用、擅用网络舆论平台,在热点事件中能够早发声、敢发声,掌握主动权,寻求用户之间的情感认同。
05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定义:
包括记者在内的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将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三)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原则;
2、实事求是,是保证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6、谨防媒体审判。
06热点事件概括


1、小学教材插画惹争议:舆论倒逼扩大了事件的关注范围,也促进了事件的妥善解决。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做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做出相应的处理。
2、海南日报抨击澎湃新闻在三亚疫情防控上带节奏:澎湃新闻对海南疫情的报道偏向负面,让不明真相的大众似乎看到事件的真相,但也招来了海南本地人的不满。有人觉得海南日报小题大做,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有的人认为澎湃过度关注负面事件,不利于安抚受困群众情绪。
3、唐山打人事件:2022年6月,唐山某烧烤店发生一起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事件,激起全网公愤,多家媒体如中国妇女报、中新网纷纷发布谴责要求严惩。事件从产生到最终处理,舆论始终集中于对施暴者的愤怒、嘲弄和质疑,互联网舆论场中网民都表达了对现实秩序的强烈对立情绪。
4、《“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发布:构建网上往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建好、用好、管好网上舆论阵地。
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大家在复习时记得把热点案例与知识点融会贯通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4 01:15 , Processed in 0.0719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