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园林景观热点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28 16: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园林热点或许大家在各大网站上可以看到一部分,但都没有比较完整,马上临近考研了,很多同学想去把园林热点整理出来背诵,又不知道如何找全面一些,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时间很宝贵,对此我们搜集了往年常考和最近两年热点进行了汇总,给同学们省去了整理热点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复习上。
景观必读热点
十大重点热点
1、后疫情健康视角下的风景园林  
2、关于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思考  
3、数字景观  
4、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  
5、公园城市  
6、城市双修  
7、国家公园   
8、文化景观   
9、风景园林与城市微更新  
10、后工业景观

扩展其它热点
1、风景名胜区  
2、景观公平  
3、韧性景观   
4、弹性景观  
5、乡村景观与乡村振兴  
6、棕地与生态修复   
7、生态智慧     
8、生态系统服务   
9、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10、生物多样性      
11、风景园林微气候   
12、立体绿化   
13、绿道   
14、可食地景   
15、荒野景观   
16、绿色基础设施GI   
17、美丽乡村建设   
18、景观生态学  
19、旅游休闲、特色小镇与ppp模式   
20、康复景观设计  
21、棚户区改造  
22、景观都市主义
23、后疫情背景下的风景园林  
24、节约型园林
园林部分热点及解析
1、公园城市

一、公园城市的概念?(公园城市与城市公园的区别)
公园城市是和城市公园相对应的概念,公园城市是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城市是从公园中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形成系统式的绿地,而不是孤岛式的公园。公园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两大特征:普惠,提高全民生活品质;系统,将生态引入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 而是把城市变成大公园。

一、 公园城市内涵:
公园城市”是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二、 与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对比,自身的突出特点:
相较于“田园城市” 和“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理念则更突出以下4个特点:
1)更强调公共性和开放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公平;
2)更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适应我国人口多、密度大、规模大的城市化特征;
3)更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
4)更强调绿色生态空间的复合功能,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融合更丰富的创新功能,带动城市转型发展。

三、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
(1)生态价值: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发展的前提,也是公园城市的重要检验标准。
(2)美学价值:公园城市美学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形态上的视觉美学,而是拓展为触觉、嗅觉、听觉多元一体,形成人文、山水并重的独特“立体”城市发展模式。
(3)游憩价值: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的自然,有利于缓解压力、舒缓身心。游憩活动, 是串联市民、公园、城市三者的媒介。游憩价值是公园城市的独特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着力点。
(4)公平价值:公园城市核心在“公”,面向公众,公平共享。“公园城市”对应“一公三生”,即“公共、生态、生活和生产”。公平价值,是公园城市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本质核心。

四、公园城市基本原则:
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措施,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 生态优先、保护优先
2)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3) 统筹融合、和谐共荣
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5) 规划先行、智慧发展

五、结合案例说明如何建设公园城市?——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为例
(一)规划理念转变
以“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理念作为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遵循。

(二)公园城市布局模式及建设模式探索
依托各级公园和开敞空间,以绿道为脉络,结合城市功能、公服设施、产业等,形成“公园+”的发展模式。城市建设模式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围绕人的需求,增强空间归属感。

(三)具体建设措施
公园城市建设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核心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基本特征是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具体工作重点建议如下:
1、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2、 绿地系统扩容提质
3、 建立完善公园体系
4、 构建城市绿荫网络
5、 开展城市双修,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
6、 推进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
7、 提升公园综合功能
8、 创新公园管理模式

2、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首先提出。
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美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即黄石国家公园。自黄石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多达1200处风情各异、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

一、国家公园基本定义: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

二、 明显特征:
综观世界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世界国家公园,一般都具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国家公园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人为的建筑、设施只是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辅助。
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即国家公园天然或原始的景观资源往往为一国所罕见,并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别的影响。

三、 主要意义:
设立国家公园,其主要的意义和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三大方向:
1、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
2、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
3、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模式: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
一是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保护方法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
三是保护力量从一方参与走向多方参与;
四是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系统保护。

五、 认定标准:
国家公园根据一九七四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开会认定的国家公园标准为:
1. 面积不小于一千公顷的范围内,具有优美景观的特殊生态或特殊地形,有国家代表性,且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开发建设之地区。
2. 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特殊生态体系而设置保护区之地区。
3. 由国家最高权宜机构采取步骤,限制开发工业区、商业区及聚居之地区,并禁止伐林、采矿、设电厂、农耕、放牧、狩猎等行为,同时有效执行对于生态、自然景观维护之地区。
4. 维护目前的自然状态,仅准许游客在特别情况下进入一定范围,以作为现代及未来世代科学、教育、游憩、启智资产之地区。

六、 国家公园功能:
国家公园则是具备四项功能:
(1)提供保护性的自然环境;
(2)保存物种及遗传基因;
(3)提供国民游憩及繁荣地方经济;
(4)促进学术研究及环境教育。

七、国家公园建设案例——三江源国家公园
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意义重大——它是第一个进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一园三区”: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园区。以一级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管控目标,以二级功能分区落实管控措施。一级功能分区:一级功能分区划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二级功能分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二、主要任务。(1)体制机制创新。明确权责的管理运行体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 简历完善的标准体系。自然资源综合执法,依据职责依法进行监督指导。(2)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对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强生态监督评估和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3)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国家公园建设配套支撑体系的建设。

三、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强化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推行“一线工作法”。监督考核: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落实指标考核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生态补偿、金融支撑方面的资金保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宣传与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4 03:50 , Processed in 0.0706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