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7

《娱乐至死》摘要及书评

[复制链接]

1

主题

6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5 1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摘要】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这本书中的交互作用俯仰皆是,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由前言部分可得,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语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娱乐至死》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即他的观点和他眼中的世界中的不好的部分。他的主要论点在下文摘要中均有说明,这里先不做阐述。
该书主要是批判的学术态度,以深刻的剖析批判和严密的逻辑,揭示出在媒介影响下的世界,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怀疑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使我们反思自己、反思媒介、反思社会,同时也推动了媒介环境学的发展。
【精华摘要】
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为了化妆术。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像如当今社会,以美国总统竞选为例,那些仪表堂堂的候选人,得到的支持一定会比衣冠不整者多,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候选人的外在形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选民的意志,比如很多政客深谙戴红领带的人看上去要比戴黑领带的人有活力;再扩展一下,对于领导者,适当展示自己有活力、亲切的一面,比如市长乘公交车上班,如果被电视报道,或者是被市民抓拍上传到网络上,影响力不可小觑,但是要注意真性情与作秀的区别。
另外,如果你衣冠不整,或者外表上有一定的“特点”,也可以成为对手攻击的对象。特朗普那一头不羁的金发已经在互联网上被恶搞衍生出了很多笑料,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表情,下一秒,很可能就是表情包届的一股泥石流。
如果一个教授上课时保持幽默,人们就会带着记忆下课。在美国,上帝偏爱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们的才能和技巧的人。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老师,老师一开始就说大学应该是学的冷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授们是不应该开玩笑的,只应该严肃认真的传授知识。有人不以为然,可老师也很难改变。我不知道该赞同哪一种,或许也和个人性格有关,总之无论如何,当今社会的确令我感到越来越浮躁,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来,或许这就是“娱乐至死”的表现之一。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他知道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我们无时不刻不处于媒介的影响之下,可以联想到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媒体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们“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除此之外,还有格伯纳的“培养理论”等。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利用了媒介的这些介入特征,从而使得媒介具有价值观的塑造功能,很多意识形态的宣传都蕴含于其中。
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来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这里让我想到传播技巧中的“光辉泛化法”,又叫做“晕轮效应”,将某些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助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加证实便接受或赞同某一事物。
在现代传播中,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我认为是在时尚传播领域。消费主义盛行之下,宣传文案都在给商品赋予意义,为什么人们觉得背爱马仕就是高贵,这其实都是媒介一步步构筑起来的隐喻内涵。小到包包大到社会,媒介所到之处,便是隐喻覆盖之处。
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理性。同时,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的溢出来,这一点上,电视的资历还远远比不上印刷机。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电视产生的东西不像印刷机一样是具体的实物,而是一些数据等,但是电视和印刷机的产物都可以作用于人的思想。不同的是,印刷机时代,人们的阅读轨迹是线性的,线性思维模式更容易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
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使得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不是由铅字决定的。不可否认,现在仍有读者,仍有许多书在出版,但是书和阅读的功能和以往是大不相同了。——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以前书籍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可是现在,书籍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的附属物。除了很多老学究会肯下工夫钻研学术资料,那些晦涩难懂的资料很少被人涉足。
电子书的发展或许也是纸质书的一个冲击,因为手机、电视等媒介的普及,很多人将手机看作是知识的储藏库,认为可以从“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搜索引擎里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而电视上教的知识则被他们封为圭臬。之前书籍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工具,可是现在媒介变迁,新兴的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了。
可是需要思考的是,以前的书籍印刷品里的内容是经过一层层验证的真理,其知识性是得到验证的,而目前的新型媒介里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目的的。其在知识性上可能比不上传统的书籍。同时,手机、电视这样的新型媒体也增加了知识的容量,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比之前翻了好几番,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期,这也是新型媒介的优点之一。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感情。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历史课上曾经学过,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路德和新教的产生,牧师和主教不在拥有《圣经》的唯一解释权,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圣经》传入到广大民众的手中,人人都拥有对《圣经》的解释权,于是,神学构筑的大厦开始分崩离析了。
同理,当前的新型媒介对于印刷术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不再迷信书本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时代通过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话语权。人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于是思想更加解放,乃至有些混乱,这个时候,更需要思想主心骨的引导作用。
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那些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在狄更斯那个时代,纸媒是最发达的媒介,而新兴的媒介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因为纸媒营造出的“权威感”、“身临其境之感”(这里只是相对来说)人们会对纸媒中涉及的人物怀有崇敬之感。
同理,电视发达,人们崇拜明星;网络发达,人们崇拜网红,一样的道理。每个时代都会有特定的媒介,都会有这种特定媒介对应下的“崇拜”。
演讲厅的普及,程式化的演讲为铅字传统提供了持续巩固的手段。
公共事务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的,而这种形式日益成为所有话语的模式、象征和衡量标准。印刷文字,特别是说明文的现行结构的影响,四处可以感受到,例如,它影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同理,现在流行的广告语,也会影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还有网络的发展衍生出的网络流行语等,都会对人们的说话方式产生影响。再回顾“培养理论”,就会发现不只是说话方式,受影响的还有人们的“思维模式”。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要想获得出版就必须通过各种核对和审批,更重要的是,印刷文字时代,人们格外重视对受众的负责。反观现在,网络上的很多话语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实名化的推进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之一。
如果要传达意义,内容就自然要严肃,作者写下一个句子时总希望读者能明白其最终的意思,可是作者并不一直是值得信任的,读者必须有备而来,用知识武装自己。因为读者往往是孤独地面对着文本的。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我认为,作者在阅读纸媒的时候,往往是和自我进行交流的,即使是讨论也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随时与其它网友交流,倾听他们的看法,自己有没有知识储备,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所以,在网络时代里,跟风严重,谣言也很容易产生,容易人云亦云,因为很多人在阅读网络上的内容时,并没有带着脑子,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上网需要带着脑子。
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同上一句,因为你在阅读纸质内容时,你往往是孤独的,要想理解作者,只能靠自己的理解,所以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印刷术的传播点燃了人们的希望,至少人们可以理解、预测和控制这个世界以及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种种奥秘。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往后推一步,网络媒体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窥视心理,我们看微博上、朋友圈里其他人的动态,往往是窥视心理在作怪。
各教派之间的纷争在18世纪是通过论述严谨的说理进行的,到了19世纪则是利用建立大学作为解决矛盾的应急手段。有时候我们会忘记,美国的教堂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这里我想到了芝加哥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他们都是依托于大学来发展的,因为单凭个人,学说难以大规模传播,而大学的建立,可以让你的学说经过众多学生传到世界各地。
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的那个时期,我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映的耐心。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某些我给予解释的原因,“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在娱乐业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映的耐心几乎都难以有立足之地,并不是你不想这样,而是这个时代推着你,催促着你往前走去,在这个走的过程中,我们会丢掉很多东西。
19世纪的美国人非常关心怎样“征服”空间的问题。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代价:开通海底隧道,传到美国人耳朵中的第一条新闻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变现无力、形式散乱。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都体现了这一道理,毫无意义的广告、纯粹为了娱乐的娱乐节目等,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成为了他们立足的根本。权威的传统媒体,在和野蛮生长的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导致受众流失。久而久之,网络媒体赢得了广告主的青睐,而传统媒体不可避免面临衰落的境地,毕竟,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
电报引入的这种公众对话形式有着鲜明的特征:其语言是新闻标题的语言——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新闻的形式类似于口号,容易被记住,也容易被忘记。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联系现在“标题党”。
精神病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会筑起自己的空中楼阁,可是如果我们想要住在里面,问题就出现了。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现代媒介的发展是不是也为我们筑起了一座“空中楼阁”?我们沉迷于媒体给我们营造出的幻境,如果有一天,这些幻境一下子消失了,我们该何去何从?
电视在很多方面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充当着指挥中心。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电视在很多方面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同上文的电报,其实每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都会发生这样的变革。
电视和图像革命所产生的的最令人不安的后果是:电视呈现出来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已经不再是奇怪的,而是自然的。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雨雾轮次变得合情合理。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或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即使他真的是对的,可是如果与电视告诉我们的相反,我们或许就会认为他是错的吧,这绝对是电视时代的可悲之处。
在美国这个民主制度和相对自由道德市场经济中,电视找到了作为一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牵梦的肥沃土地。其中一个结果就是,美国的电视节目在全世界供不应求。
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美国通过娱乐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文化霸权主义。
广播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传播理性而复杂的语言。
——第七章 “好……现在”
因为没有图像,听广播时只需要调动听觉器官即可,容易使我们免受打扰,更加专心,为接收理性而复杂的语言创造了条件。联想到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我们将快速地进入到一个真正可以被成为“欢乐问答”的信息环境。这个被称为“欢乐问答”的游戏使琐碎的事实成为娱乐的源泉,我们的新闻也一样。
——第七章 “好……现在”
“某头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个结论:第一个,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第二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第八章 走向恒利伯
当宗教仪式变成电视中可以随意调台的场景,神秘感和肃穆感也就消失了。其实也不只是宗教,任何其他只有在传统意义上的严肃环境中进行的活动,如课堂教学,一旦进入到电视中,也就很容易的变成一种娱乐形式了。
电视本身的几个特点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使真正的宗教体验无法实现。
——第八章 走向恒利伯
在电视里,宗教只是被作为一个栏目。而在以前,宗教为了传教修建了宏伟的大教堂,身临其中,就会感到由衷的庄严与肃穆,不仅是建筑艺术带来的宏大感,还有人们身临其境带来的独特体验,电视是无法完成这一点的。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第八章 走向恒利伯
电视是“人民的鸦片”。
《芝麻街》、《咪咪见闻录》等电视节目使孩子们知道了学习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都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出现,而且必须这样。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节目,适合幼儿的《智慧树》,适合家庭主妇的《快乐生活一点通》,适合男性的《军事纪实》,适合老年人的《夕阳红》。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节目的出现不可避免,也不能忽视节目的作用。《娱乐至死》这本书批判的是广义上的媒体,不是具体的节目,而且往往是拿新媒体和旧媒体相比,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此处推荐一下莱文森的《新新媒介》一书,看完之后会有更深的理解。
总之,波兹曼担心的是“怕电视取代正规教育”。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会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美国,奥威尔的预言似乎和我们无关,可是赫胥黎的预言却正在实现。
解决问题的唯一大众传媒:我们的学校。
由于电脑的到来,教育家们开始产生了某种“媒介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往往集中在“我们怎样利用电视来控制教育这个问题”上,而不是“我们怎样利用教育来控制电视”上。
赫胥黎和舒伯特·乔治·威尔斯一样相信,我们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中,他不懈地著书强调理解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的必要性。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点明全文主旨,提出“娱乐至死”的中心内涵,引人深思。
<hr/>【读后感】
其实看这本书略微感到后背有点发冷,因为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们已经深深陷入到各式各样媒介的泥淖中,不仅是电视。波兹曼没能亲眼见到我们当今的世界,但当今的种种现象表明,波兹曼的预言已经显现。
我们的大脑日渐僵化,我们的思维逐渐呆滞,我们正在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只能依靠大众媒介的“导向”作用。
作为90后,是在各种媒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到大,身边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现代媒介。小时候,我们通过幼儿栏目来尝试着认识这个世界,虽然有利于扩展孩子的视野,可是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书中还有一个小片段,讲的是钟表,钟表表示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曾经和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当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时。可是现在,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熬夜成为常态。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上帝的权威日渐衰落,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单单一个钟表,就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像如报纸、电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媒介的发展,我们的思想及社会必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波兹曼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以批判的学术态度、深刻的剖析和严密的逻辑,揭示出在媒介影响下的世界,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怀疑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使我们反思自己、反思媒介、反思社会,同时也推动了媒介环境学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媒介的一些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了,轻则沉迷网络无法自拔,重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价值观,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预言正在逐渐展现,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是时候觉醒了……
<hr/>更多文章请移步公众号:传播学名著采撷
一起读名著,一起学习传播学(⁄ ⁄•⁄ω⁄•⁄ ⁄)
<hr/>照例,放出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12-5 1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写的很好,答主用心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5 10: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5 10: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5 1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5 10: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版书真的看不进去,原版还看不懂,答主写的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5 1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些看不懂书[大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5 10: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媒介有坏有好他虽然限制了个人思考的能力并主导了人类的思想但也有好的一面他的传播速度比一般要快而且我并不觉得学习当中融入娱乐有什么不好,人类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我感觉吧只要提高甄别能力现代媒介的主导作用就会失效,人们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有空的时候离开自我世界出去看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待在自我世界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待在自我世界里使我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07:48 , Processed in 0.0892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