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8

《娱乐至死》你真的读懂了吗?!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5 12: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知远在节目《十三邀》中,曾与马东有一段访谈,在访谈中他引用了尼尔·波兹曼的一段话,来表达对技术进步的怀疑——“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粗鄙的娱乐时代,无处不在的综艺节目正谋杀我们的思考。”
而马东认为“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90%以上,但人并没有变化,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因为他识字了,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那是他对娱乐本能的靠近。”这是一场关于文化的辩论,节目播出后,很多人批评许知远,说他是知识分子的怀乡病,是象牙塔中无聊的闲言碎语。
不过,若我们愿意跳出对话中这些精致的修辞,跳出那些因为热爱而生的辩护,或许可以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真的会逐渐心甘情愿沦为娱乐的附庸吗?今天的经典回顾,带你走进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之《娱乐至死》。


1尼尔·波兹曼:继承且偏离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世界知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也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被学术界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的著作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波兹曼因肺癌于2003年10月5日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辞世。他生于纽约并长住于此,他于1953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德尼亚分校,并分别于1955年与195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取得硕士及教育博士学位。自1959年开始在纽约大学执教。
1971年他在该校斯坦哈特教育学院开创了媒体生态学的研究生课程,是媒介环境学派。1993年获教授衔,并作该校文化与传媒系主任,直到2002年。波兹曼出版过18部书籍,并为各大报刊写过两百多篇文章。这些报刊包括: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哈佛教育文摘、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
《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时常会提到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其实,麦克卢汉、以及被称为“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莱文森,都与尼尔·波兹曼有一定的师承关系。波兹曼和莱文森并非麦克卢汉的嫡系学生,但两人都自认是麦克卢汉的私淑弟子,并且莱文森又是波兹曼的博士生,北美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传承,有偏离,有“反叛”,更有超越。
回顾下莱文森对两位前辈的评价,意味颇为深长: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2两种预言,两个未来

这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书的写作背景。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的1984年如约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然而,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这两种预言截然相反,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不再思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以及《重访美丽新世界》中指出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愿望’。”
而作者企图说明的是赫胥黎的观点,即“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种“泛娱乐化”的现象带给我们的是短暂的欢乐却是永久的疼痛。


3媒介即隐喻

作为麦克卢汉的弟子,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深信不疑,进而延伸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中,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而波兹曼的批判更多的应该是媒介倾向与角度,因为他所说的“媒介”指的是“媒介的形式”,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我们都知道,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做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通过这种强大的暗示力,我们脑中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光是波,语言是一棵树,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 但是我们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并没有如此明了生动,而是更为复杂。
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我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例如,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电报把新闻变成商品。
“拟态环境”指出,媒介对于塑造外在于人的媒介环境十分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就会倾向于感知到什么样的世界。
这便是媒介对我们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定义”,其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你以为你在读书看报纸看电视,实际上你对世界的感知与看法已经被设置好了议程,不管是微博热搜,还是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的情节与冲突,其实你能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媒介让你看得到的。
而这也恰恰也是尼尔·波兹曼所认同的—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4媒介即隐喻
对于“媒介即认识论”的命题,是指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已经不是来自客观的现实世界,而是来自人们周围的媒介世界。本来媒介世界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并不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但身处媒介环境中的人则往往将媒介世界等同于客观世界, 认为媒介世界给予他们的就是真实、真理。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均来自媒介的教导和同化。媒介自身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左右着人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波兹曼用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冗长且严肃的辩论来证明印刷时代造就的是一种理性严肃的文化,阅读书籍是人们理解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同时,印刷时代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催生了理性严肃的演讲活动。这些都鼓励了人们持续的思考,理性有逻辑的表达,还使人们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冷静与耐心。所以他提出从一开始到19世纪,美国比任何一个社会都痴迷于铅字以及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
到了今天,我们仍可以用辩论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这个娱乐化的时代,例如开篇提到的主持人马东的一档辩论节目《奇葩说》,虽它仍以各种辩题串联整场节目,但更多引起讨论的是选手出位的装扮、夸张的动作、犀利的金句以及鲜明的风格,甚至可以说因为这些特色给节目引来了一批观众。
再谈起几个月前中美女主播的“隔空battle”,你可能无法记起辩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是对于美国主播的几次打断、以及她们在几次交流中所用到的个别词语仍记忆犹新。从印刷时代跨越到影像时代,这正印证了本书的观点“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娱乐至死》出版时互联网这种尚处萌芽状态的媒介还没有表现出它的颠覆性潜力,波兹曼还只是视电视为洪水猛兽,但他根据电视推出的有关结论,放在当下却更加令人不安,以视频网站、SNS、微博为代表的视觉化、感官化的信息传播模式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崇尚逻辑、抽象的文字阅读走向强调直观、刺激的视觉传播。
“高清”、“视觉控”、“封面党”等网络流行词暗示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表达方式的感官刺激, 如果互联网产品可以归为麦克卢汉的热媒介,那么当下无疑就是热媒介的黄金时代,媒介生产者们绞尽脑汁通过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取悦消费者,这样的文化语境重构着我们的信息环境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5  泛娱乐化的电视

波兹曼描写了美国从电报这种新技术的发明之后信息的瞬间扩张,将旧有的阅读式的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完全打破,并且在电视发明之后成功的将一种电视娱乐的文化带入整个美国社会,使得美国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曾经有过的阅读文化几乎消亡殆尽。
对于从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的转变波兹曼在书中其实变换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文字时代到图像时代、从文字魔术时代到电子魔术时代、从思维方式以文字为中心到以形象为中心,从阐释年代到娱乐业时代…并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具体包括:新闻的娱乐化、宗教的娱乐化、政治的娱乐化、教育的娱乐化。本文将挑选两个角度进行着重介绍。
01新闻娱乐化:好…现在

新闻的娱乐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它流行的播报方式,只要一打开电视新闻,我们经常听到主持人讲的一句话:“好…现在”这句话之所以被经常运用于电视新闻节目,目的是将大家的注意力从上一条新闻尽快地转到下一条新闻。于是,“再残忍的谋杀,再具破坏力的地震,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只要新闻播音员一句‘好…现在’,一切就可以马上从我们脑海消失”。
02政治娱乐化:被包装的政治人物

政治的娱乐化实际上是把政治作为广告来处理。广告不仅作用于物质产品,也作用于政治。电视广告使政治人物变得广为人知的重要手段就是把政治人物包装成明星。“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政治竞选逐渐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有的利用漫画使自己的形象在人们眼中更有亲和力,还有的运用类似麦当劳广告的视觉手段在电视上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经验丰富、政治虔诚的人。
第二,电视让政治人物成为娱乐世界的一分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政界人物开始涌向电视,有的为产品作广告,有的参加电视节目,有的主持电视节目,还有的成为电视版电影中的一个角色。
很明显,以上两点都是作者基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提出的,并不能完全套用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但仔细琢磨,其中也有一些可借鉴之处,这几天朋友圈又“杀出”一位新人,他的名字叫“阿中哥哥”,一上镜就收获了十几亿粉丝量,并通过独特的饭圈文化使得“阿中哥哥”在短短几天内就成了妥妥的流量明星,饭圈女孩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反击“港独”,用绝对实力与自己的爱豆一起守护全世界最好的“阿中哥哥”。
这不仅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时代下的最新表现,也是在亚文化背景下对国家形象的娱乐化与形象化,或许不是主动加入,但这一微妙的化学反应也催生了更多的情感共同体,激发出更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6  时常被误用的“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一书自引进中国以来,反响强烈。这一富有冲击力的书名,也成为媒体报章撰写标题时的常用素材。像是如今批驳某些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文章比比皆是。殊不知,这样的表达和尼尔.波兹曼的原义是大相径庭的。
在书中,尼尔波兹曼专门解释道:“我对电视上的”垃圾“绝无异议,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些”垃圾“,它们不会严重威胁到任何人和任何东西。”他要着重提醒人们警惕的,并不是娱乐节目的过度娱乐,而是在政治、宗教、教育等本应有其严肃性和专业性的若干领域的“泛娱乐化”。
他认为,我们衡量一种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看那些毫无伪装的琐碎小事。这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
此外,《娱乐至死》中重视对媒介的分析,但对受众的分析有所欠缺;重视对媒介大环境的分析,但对个体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有所不足;对电视媒介的正面作用肯定得较少,对造成电视娱乐化的深层原因揭示得不够。
但在媒介泛娱乐化的时代,34年前的观点如今仍值得我们深省,而且他对未来媒介的发展提出了预见性的看法,从电视娱乐化本身看到了媒介对人造成的“异化”现象更是难能可贵。
在本书结尾波兹曼以《美丽新世界》做结: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希望看过《娱乐至死》的各位,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一种理性平衡的生活,提升个人媒介素养,对娱乐有一种全新的审视。
<hr/>本文部分内容注解
[1] 《一九八四》: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长篇小说,描绘了未来独裁统治下的恐怖情景。
[2] 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博物学家。1932年发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以讽刺笔法描写他心目中的未来世界。
[3]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任期间主导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
[4] 斯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1813—1861),美国民主党领袖和演说家。毕生疯狂鼓吹美国扩张政策。
<hr/>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 任艺菲.《娱乐至死》时代局限性浅析[J].视听,2017(02):21-22.
[3] 《黑镜人生——网络生活的传播学肖像》音频专栏.
[4] 汪振军.电视娱乐化的陷阱——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J].新闻爱好者,2013(09):26-31.
[5] 活在社交媒体中的你,还有思考的能力吗?搜狐网,2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5 12: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庆幸读了这本书,也很遗憾他已经过去了35年之久,而且看起来马上就要过期了。35年前的人们或者说美国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不得而知,也不感兴趣,他们开始痛苦,痛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35年后的现世,人们活在痛苦的海洋里,我们痛苦,不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欢笑,不是因为生活有多么不堪,而是这种痛苦已经成为一种没有苦痛的瘟疫,一种经历自然选择而遗传的基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5 1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娱乐至死》,精确地预言了当代美国。我们中国也在慢慢走向过度娱乐,真的应该为之警醒。以前的知乎和现在的知乎改变真的有点大,热榜娱乐明星的占比和热度不断上升。之所以经常看知乎,就是因为还有很多像你写的这样的文章等着我去发现、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5 12: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崇尚逻辑、抽象的文字阅读走向强调直观、刺激的视觉传播”。作者降维打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5 1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古人有多么好,也不是现在的人有多么坏。而是整个世界的大流正在往错误的方向一直前进。——精神分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2-5 12: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解读。读完再来看您阐释,恰好也刚刚看到一篇厦大的文章“波兹曼《娱乐至死》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请问这本书是否是传媒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参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12-5 12: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指《娱乐至死》吗?适合的,尤其是刚入门阶段,可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5 12: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作者,你写的文章给我带来很大启发,尤其“拟态环境”的提出,让我顺利了解了《娱乐至死》的大部分内容,不过我还有个小问题希望你帮我解答一下,就是“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如何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这句话呢,望解答[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5 12: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度商业化的百度,我们已经很难在百度上搜到需要的信息了。知乎也越来越没有风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07:40 , Processed in 0.0974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