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从娱乐至上到娱乐至死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5 13: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先听说过“娱乐至死”,意在指明娱乐圈的乱象与娱乐节目无底线的盲目的吸引眼球进而造成反智化。偶然在图书馆搜索关键词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只是错过了借阅纸质书的机会,便只能交给电子书了。
         令人震撼的是封面的插画:无头
的一家人坐在电视机面前。似乎在印证
书中的电视娱乐节目所带来的“减少思考、注重视觉和体验快乐”。
         图腾的出现记录了生活,文字与语言的出现加深了交流,印刷术的出现坚固了思想,信息技术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可最终得承认: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存储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在此并非是反对电视娱乐,事物本身具有双面性。如同现人去在的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微博以及今日头条,甚至是小度与智能设计。毕竟在碎片化阅读之前,我们已经碎片化了很久——电视剧里插广告。只是这种碎片化比现在的显得弱,并且只会带来吐槽。直到网络的出现,从“免费无广告”、“付费无广告”到“付费跳广告”,依旧未能走出“碎片化怪圈”。
          对于新闻的理解,往往具备多重特点。如娱乐爆炸新闻比政治科学的新闻受欢迎,耸人听闻、结构零散和无特定观众的新闻比一本正经、清晰深刻和专业化的新闻更有“流量”,以至于出现了“标题党”。此外,个人信息喜好追踪体系也在不断分析你的阅读喜好并将你喜欢的内容不停的推送至你的面前,如今日头条和抖音等,让你慢慢陷入一种貌似“专业”、“专一”的漩涡。就像我们以为互联网的漫天信息能够让我们读懂世界,却忘了这些信息只是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事实,其实离事实越来越远。
         虽说让文化枯萎的方式有两种::奥威尔式的文化监狱和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但却得承认,现在文化传播依旧离不开演绎和图像化。如同节目《国家宝藏》、《遇见天坛》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甚至之前收视率无比高的《历史那些事儿》直接将历史与网络用语、搞笑用语以及夸张的表演结合在一起,一度引起历史热。拍手较好的不仅是编剧的古灵精怪,还有视觉听觉的愉悦舒坦。
         娱乐业依旧如火如荼,普通人也通过信息技术走向演绎平台。读图时代虽未完全取代读书时代,却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只是掐头去尾式的碎片化阅读,是让系统化的思考封存于泥土之中,还是让谨慎性的怀疑粉碎于车撤之下。
         当然,千变万化也未真正让我们慌乱不已。生活依旧在继续,虽然没有铺满鲜花,可在旅途中偶尔遇到一朵便觉得十分开心了。
         失去阅读的能力固然悲剧,失去辨识的能力固然痛苦。或许陷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和为什么停止思考”的不仅是活在电视、电脑或手机前的你我,还有很多人。提倡了多年的阅读只是提高了部分人的文化素养,读图和刷短视频的人依旧大有人在,看娱乐节目的人也比比皆是。值得欣慰的是,从前的附庸慢慢分化。人们开始理性对待信息的真假,用思考处理“标题党”,用学科知识结合漫画。这一切是如此自然,如此欣慰。
         电视好看,网络不错,不过还是喜欢阅读。正如尼尔·波茨曼所说:一本书就是历史,它的一切都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时间里——从它的写作过程到它线形的陈述,再到通篇的过去时态。古往今来,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媒介能像书一样让我们感受到过如此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07:44 , Processed in 0.0874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