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什么是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设计史太浓】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1 17: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Style)在当代是非常重要的风格,它属于商业设计中的“万金油”,放之四海而皆准,世界各国人民似乎都可以接受它,未必最好,但挺合适。

这种风格诞生在二战之后,前身是以德国包豪斯为首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覆盖了建筑、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

国际主义的纲领是“少即是多”,这种设计哲学来自德国设计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他曾经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活跃于建筑领域,也设计过不少经典家具产品。(相关故事详见【设计大师启示录】)



国际主义大宗师密斯凡德罗

在现代社会我们放眼望去,很多事物都是典型的国际主义风格,比如充斥大城市的玻璃幕墙建筑,手中不同牌子的智能手机,家用电器与各种办公产品,相关的画册说明书等等。

国际主义就像音乐中的流行曲,不算高雅,但是属于大众文化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可以取悦大部分人。



当代大都市几乎都是国际主义建筑

国际主义如何诞生,有什么特征,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呢?本次我们一起来了解。

     为商业而生   

国际主义跟艺术关系不大,没有所谓的国际主义风格艺术,这完全是一个设计领域中的风格,我们讲述之前先将此界定。



国际主义风格家具组合

关于国际主义的诞生说起来不复杂,就是随着战后商业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大家都需要一种共同的设计语言,无论是平面设计、建筑、还是产品,这样除了有利于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产品贸易。

平面设计中的国际主义其实就是“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这方面的内容已经详细收录在史太浓的【平面设计史】系列中,所以本文不会谈及太多。



平面设计史36回

国际主义跟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在形式感上的特征几乎一致,主要是三点:

1、简约反装饰2、功能与理性3、讲究几何秩序。

原因在于两种风格的创作主力军几乎是同一批人,或者说同一个宗派的传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一种风格换了名字,好比同样产品升级了包装换了品牌名。



包豪斯现代主义风格平面设计



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意识形态,现代主义主张设计的民主化,就是希望通过设计为大众提供良好的居所及产品,而功能、理性、简约、秩序等特点都是基于这个需求形成的。

因为重视功能讲究理性才会实用,过去那些重视装饰的设计是为皇亲贵族服务的,而理性、简约、秩序则方便批量化生产,完全符合“功能决定形式”这样的现代设计核心思想。



讲究实用性的包豪斯家具

而国际主义则是全面采用这些形式来服务市场商业活动,如何让设计在商业活动中产生最大化价值才是国际主义核心考虑的问题。

话说二战前后欧洲大批优秀的现代主义设计师移民美国,当时美国开始城市化热潮,需要建设大量住宅与写字楼,而且逐渐增多的跨国企业需要进行国际交流,以及企业产品希望通过设计包装卖到世界各地,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都恰好契合这些需求。



二战后美国城市大建设

所以这一批现代主义设计师得以在各个商业领域大展拳脚,这种实用风格落地开花,成为最主流风格,获名“国际主义”。1950-1980年代国际主义全球称霸,随后跟一系列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存直到如今。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群     

国际主义这个名词最开始是形容建筑的,其在建筑上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如今大部分国家的大都市逐渐趋同,几乎都是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比如中国的北上广深,城市中心建筑风格都差不多,都属于国际主义的深刻影响。



中国·深圳

既然从建筑开始,我们就先谈一下国际主义建筑,代表人物首当其冲是前面谈及的密斯凡德罗,因为史太浓在【设计大师启示录】已经谈过他的生平,在此主要谈他其中一个作品来认识国际主义,那就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群”(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德国包豪斯在1933年被纳粹关闭之后,密斯在1937年移民到美国,当时他已经因为1929年的世界博览会设计出“巴塞罗那德国馆“成了大名,得知他到了美国,很多主要建筑学院都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



巴塞罗那德国馆

最后密斯在1938年选择到了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呆就是20年,一边教学一边接受学院委托做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总体规划设计,历时也是20年。

除了规划,还包括教学大楼、设备大楼及图书馆等一系列具体建筑的设计,如此一来,恰好让密斯得以将自己的国际主义设计探索付诸实践。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群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国际主义的一些形式特征,而具体每一位设计师在表现上还会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代言人”,密斯的大部分建筑作品都是非常方正的“盒子”组合,几乎只采用直线,有极限主义的倾向。(极限主义详见【风格列传】)

但是大家不得不佩服的一点是,看他的作品确实可以去到“多一笔则多,少一笔不够”的境界。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局部

其实国际主义跟现代主义还有一个技术上的区别,就是国际主义更加重视数学方法的引用,我们谈平面设计的时候提过“网格系统”,其实在建筑中同样存在。

密斯在规划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相关设计时就采用了“网格模数”的方式,以7.3米*7.3米为一个单位,这个7.3米其实恰好是学院建筑室内高度的两倍。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素描

他以这个基本单位来推算全部建筑的长宽高,门与窗户大小,还有过道距离等,于是产生出一种高度秩序化的效果,在学院游览感觉像置身于一个精密的机器之中,工整舒服。

这种设计方式后来被乌尔姆学院广泛推广,乌尔姆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的首任校长马克斯比尔(Max Bill)就曾经是包豪斯的学生,而且是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的创始人之一。



乌尔姆设计学院

密斯为了方便师生上课,将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大部分建筑设计为二到三层(美国有非常充足的土地),而且都是钢筋混泥土预制件结构及玻璃幕墙,建筑效率高,而且室内采光良好,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平衡。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大楼内部

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克朗楼“(The Crown Hall),这个建筑就是密斯最典型的“玻璃盒子”设计,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用途的大楼。

大楼面积约2500平方米,室内高5.5米,但居然只有4根柱子支撑,其实就是用于将顶部撑起来而已,外部再用黑色钢铁构架与古铜色玻璃幕墙包裹,除了简洁,给人一种现代而庄严的感觉。



克朗楼

开放性用途是因为建筑宽敞的内部空间完全没有分隔,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割为展览场、学生模型工作室或者大型演讲会场,能满足300名师生进行活动,这样的做法跟当时的巴塞罗那展馆异曲同工。



克朗楼内部

这种可以自由调节内部空间结构的做法也被视为国际主义建筑的一种特色,我们如今看大部分酒店大厅或者房间都有类似的设置。

当然真正被视为密斯国际主义巅峰之作的是1954年他跟美国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一起合作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公司大楼(Seagram Building),这个大楼我们在【设计大师启示录】中已经谈过。



西格拉姆公司大楼

最有意思的是约翰逊其实就是“国际主义”的命名者,他的故事也收录在【大师列传】。

     国际主义风格接班人     

除了密斯之外,其实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这几位现代主义的第一代大师都在国际主义中有不同程度的建树。



因为这些人的故事都曾经在【设计大师启示录】谈过,再谈显得啰嗦,所以接下来我们谈一下被视为第二代人物的一些代表者,大家此时可能会被“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这样的概括搞得很混乱,所以这里史太浓给出一个界定的方法,就是时间。

不管现代主义风格的任何设计人物,是否同一个人,在二战之前的作品一般视为现代主义风格,而在二战之后则可以视为国际主义风格,这样的切分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二战后这种设计风格在商业应用上的比重是最高的。

而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方面的界定会有区别,甚至人物属于第几代也有不同见解,这些都很正常,我们不是纯学术研究所以不纠结这些,而且告诉大家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有历史,是因为有写历史的人。

所以不同的人在历史研究中都有自己的心得,谁都无法回到过去证实一些争议,历史没有真相,没有绝对客观史料,更重要的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接下来要谈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查理德·纽特拉(Richard J Neutra),他生于1892年,奥地利人,曾经在维也纳从事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1923年之后移民到美国。



查理德·纽特拉

美国土地辽阔,而且一战之后持续很长时间建筑工程都非常兴旺,所以被大部分欧洲建筑师视为设计试验的天堂,事实也证明当初包豪斯一切对于现代建筑的设想几乎都是在美国才实现的。

纽特拉到美国之后有着长达十多年将现代主义转化为国际主义的探索,意思就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方法论应用于商业性质的建筑设计中。

他对于建筑的看法是要让人的生活品质因为建筑空间而获得提升,所以他不但重视物理层面的功能主义,还考虑到“心理功能“的需求。



纽特拉建筑作品

比如人在建筑中居住或者办公是否感到舒畅,举一个简单例子,室内照明再好,都不及一个能洒进来阳光的阳台让人感到振奋与充满希望。

他的国际主义风格代表性作品诞生于二战之后,名为“考夫曼沙漠住宅“(The Kaufmann Desert House)。



考夫曼沙漠住宅

考夫曼就是那一位请赖特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Fallingwater)的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看来他很喜欢在各种大自然中做度假的房子,话说回来有见识的甲方也是造就经典设计作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流水别墅


纽特拉为他设计的这所位于洛杉矶东部沙漠城镇的别墅充分考虑了沙漠地区的特殊环境,比如有游泳池这样符合当地气候的设施,有采用敞开模式,有遮阳顶棚的宽大阳台等。

而且为了让居住者可以欣赏辽阔的沙漠景观,大部分墙面是开放式或者采用落地玻璃门。



考夫曼沙漠住宅设计图

这个住宅房子外形简洁,是以直线为主的钢筋混泥土几何造型结构,围墙内的外墙以纯白为主,外围墙则考虑跟周围环境结合是土黄色粗糙的贴面,同时在散热,取暖(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具体配置上考虑周全。



考夫曼沙漠住宅

这所住宅被视为美国西部最杰出的国际主义建筑之一,而在完成这个住宅的第二年,纽特拉又设计了另一个代表作—特里曼住宅(The Tremaine House) 。

这所建筑跟考夫曼住宅一样看上去都很简练,但其实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高度提炼,隐藏很多细节,比如特里曼住宅设有一个收藏艺术品的地下画廊,可以直接跟花园贯通,所以国际主义往往有着一种高度审美的精致感。



特里曼住宅

这也是密斯另一个经典国际主义设计哲学的体现,就是“上帝在细节中“(God is in the details)。

当国际主义建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实也产生了不少分支,其中主要有四种,分别是:

1、新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为贝聿铭(Ieoh Ming Pei)。
2、典雅主义,代表人物为山崎实(Minoru Yamasaki)。
3、有机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为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
4、粗野主义,代表人物为路易斯康(LouisI.Kahn)。

这些分支各自在继承国际主义建筑的基础上有了自身发展,具体情况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讲述完的,所以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展开来谈,本次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清楚国际主义的来龙去脉与基本特征。

     结案陈词     

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与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是比较具体与典型的,所以也更加方便归纳,但如果放在产品上而言,情况相对复杂。

首先是产品这个概念本身范围太大,从交通工具到家用电器,从数码电子到锅碗瓢盆,从男女老少到人体工程等,考虑的因素更加综合,所以一般而言很少在产品设计中谈论国际主义。



有国际主义风格特征的电器设计

但不谈论不代表不存在,比如家具中就有典型的国际主义,不少国际主义建筑师本身也做家具方面的设计,密斯的“巴塞罗那椅“(也属于现代主义代表)、沙里宁的”马铃薯片椅“都是例子,因为这些家具直到如今都在生产,都在国际社会中适用。



巴塞罗那椅vs马铃薯片椅

不管如何,国际主义风格仍旧是设计师必须了解掌握的,这也许会是一直存在的设计风格。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16:01 , Processed in 0.0681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