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十五世纪以前的国际贸易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1-12 15: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分享《影响世界经济的10次格局轮动》第3期——十五世纪以前的国际贸易。(正文字数4978个)

一、没有桃花源

首先要讲一个事情:“桃花源”。陶渊明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孤立社区,一个村子也是一个社区。

这样的社区是否可以存在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李埏先生在他关于《水浒传》的研究中指出:到了宋元时代,在中原一带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庄园(例如著名的“三打祝家庄”中的祝家庄)。
除买药、买绸缎等极少数例子外,看不出它们对外边有什么要求,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不能自给,甚至连喝的酒也是它们自己酿造的。这种与外界在经济上的绝缘,是它的自然经济性质决定的。自然经济下的物质生活是很简单的,因此它易于自给自足。反之,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它不得不自给自足,因而也就不得不简单。《水浒传》中的庄园生活就是这样。




▲《桃花源记》中与世隔绝的社区

什么是“自然经济”?首先我们说什么是“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自然”是指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而分工是由于人类天赋不同才产生的(例如男人和女人,男人身体比较强壮去打猎种田,女人身体比较弱所以在家里做家务),所以“家庭管理”在古代希腊就是“经济”,讲的就是自然分工。但这是亚里士多德时代对“自然经济”的解释。马克思说得就更清楚:“自然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

这个话当然是有点不太好懂,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社区生产出需要的东西,且再生产也是靠自己生产出来。所以马克思接着又说:“在真正的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根本不进入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甚至代表土地所有者收入的那部分产品也只有一个比较小的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就是这一小部分拿去买卖。

但是,即使是自然经济的孤立社区,也不能脱离外部世界。例如,盐和铁都是生产和生活必需品,每个人必须吃盐,要进行生产必须有铁,但只有少数地方有盐、铁资源,因此在与世隔绝的社区,也必须从外面获得盐和铁。也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各地物产不同。人们除了盐铁,还需要许多本社区乃至本地区不能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也都只能从外部获得。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得很清楚:中国各地生产的东西不同,太行山以西生产很多木材、竹子、玉石等等;太行山以东有鱼、盐、丝等等;在长江以南有各种木材、金属、珍宝;在龙门碣石以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东北,有很多马、牛、羊等等;铜、铁在某些山里有,这是大概的情况。

司马迁说的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的,是“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就是生活必需品。这些东西在一个地方是不可能独有的,所以必须从外部获得。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所以真正与世隔绝、完全孤立的社区是不存在的。由于这样的原因,在“地球村”里,真正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们必须相互往来,交换产品,这样就导致了贸易。所以,即使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这样一个时代,所谓的“国际”贸易,因为当时有很多小国,也在进行。

一个例子是1305年法国的一个地方集市上,当时的人记述:“一批旅行商人在一天早晨,带武装护卫队来到这里,他们搭起了漂亮的帐篷,正在同当地人民做买卖,出售的是各种各样的外国产品:绸服和塔夫绸、香水和香料、皮革和毛皮等等;这些东西有些来自地中海东部、有些来自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有些是从几百英里以外运来的。来这些集市上买东西的,除老百姓外也有当地贵族和贵妇人,大家对当地的庄园生活感到厌倦,想来这里换换空气,除了这些新奇货物之外,还想得到一些新的观念。”




▲中世纪欧洲集市

二、“丝绸之路”:“洲际商贸大通道”?

那我们中国和欧洲尽管有更大的不同,我们中国的国内贸易,在欧洲来说也是国际贸易,在很早就已经发达了。那么当时国际贸易的规模怎么样呢?大家都在谈“丝绸之路”。

虽然世界各地经济从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但在15世纪之前,大多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还是很有限的。经济学家海尔布罗纳(Robert Heilbroner)讲完上述1305年法国的地方集市的情况后接着说:“当时在一年中越过圣哥大水道(历史上第一个吊桥)运到法国的货物总量,还不能装满现代的一辆货运列车;庞大的威尼斯舰队所运的商品总量尚无法装满一艘现代钢制货船。”

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记载,认为古代的贸易多么发达,但从贸易量上来说,实际是非常小的。那么“丝绸之路”又怎么样呢?现在大家都在热议“丝绸之路”,媒体上都说这是一条“洲际贸易大通道”,这似乎和刚才说的情况大相庭径,这又应当作何解释呢?

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之路”是15世纪之前国际贸易的主要路线,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更成了世人关注的重点。但是人们在热情谈论这条“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质疑,例如葛剑雄指出,所谓的“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并非一直贯通;中国也未去积极从事“丝绸之路”的贸易。

美国学者韩森(Valerie Hansen)指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量微不足道。英国学者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则指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并非都是正面的,他称“丝绸之路”为“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变革之路、和睦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天堂之路、地狱之路、死亡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危机之路、战争之路、黑金之路、妥协之路、小麦之路、屠杀之路、冷战之路、美国之路、霸权之路、灾难之路和悲剧之路”。甚至连“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否合适、以及“丝绸之路”起止于何地、“丝绸之路”包含哪些路线等基本问题,现在都有争论。

不管这些争论怎么样,我们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都可以看到:在交通运输方面,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极尽艰难险阻的路程。无论是哪一条“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人迹罕至,高山、大漠、草原、荒野……海上丝路情况好一些,但是在十三世纪以前,航海也是非常艰辛的。我们看鉴真和尚到一衣带水的日本,还要到第七次才能航行成功。



▲陆上“丝绸之路”

其次,这条路上的政治状况很不稳定,各个国家(或政权)的领土往往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有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地方。不少地区在若干时期中甚至没有国家(或政权)管治,成为政治管辖的真空地区。这种情况使得国际贸易成为高风险的事业。特别是在近代以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消费品。这样一来,从事国际贸易的商队便成为沿途盗匪垂涎的目标。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

所以“丝绸之路”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由于贸易成本高,“丝绸之路”只能进行丝绸、宝石、香料、黄金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奢侈品贩运。这些商品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不大,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要到了宋代航海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革之后,罗盘的使用推动技术进步,海路运输才变得比较安全、可靠和廉价。大体而言,海上“丝绸之路”把西太平洋海域(中国东海和南海、马六甲以东的东南亚海域)、印度洋海域和地中海海域三大海域联系了起来,因此也相应包括了亚洲东部航段、印度洋航段和地中海海航段三大航段。其中亚洲东部航段和印度洋航段在马六甲海峡相连,但印度洋航段和地中海航段则在苏伊士地峡中断。

公元前50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埃及后,修筑了苏伊士运河,把印度洋航段和地中海航段连接了起来。在以后一千年中,这条运河不断地被摧毁和重建,最终于8世纪为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废弃。没有了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断裂就成了定局。直到1869年法国人开挖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海上“丝绸之路”

在苏伊士运河被废弃后的一千年中,地中海海域和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海域实际上就断裂了。在印度洋海域,穆斯林将包括东非、波斯、印度、爪哇等在内的印度洋沿岸广大地区纳入伊斯兰世界的版图,使得印度洋贸易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到中国和马来半岛采购中国瓷器和丝织品,连同南洋出产的香料一起,经红海运到地中海,转卖给意大利商人,再转运到欧洲各地。

但是,就像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德茲-阿梅斯托所说:“13世纪中期以后,穆斯林中东衰落,三个新兴的中心——欧洲、印度和中国成为以后25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富活力和经济繁荣的地区。这三个地区制造并出口工业产品,如纺织品、武器、瓷器、玻璃以及金属器具等。”这三大中心彼此之间有贸易,但限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贸易主要集中在各自区域内,并未形成一个大市场。

三、新现象:自由民间贸易的兴起

在14、15世纪,国际贸易取得了一个重大进展,即自由民间贸易的兴起。

在古代,由于国际贸易成本很高,风险很大,因此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正是得到沿途强有力的各国政府的保护,比如汉朝、安息帝国、罗马帝国。各国政府往往委托一批与其关系密切的商人,给予他们许多便利和特权,让他们为自己经商,这种贸易,可以称之为半官方贸易。许多情况下,政府甚至自己来经商,形成官方贸易。在这些官方贸易中,中国的朝贡贸易占有特别的地位。




▲中国的朝贡贸易

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方政权)之间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是中国的中央王朝笼络其他国家(或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贸易完全取决于有关国家(或者政权)之间的政治关系,因而不是真正的商业活动。

因为朝贡贸易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性质。中国在这种朝贡贸易中实际上是赔本的,所以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John Fairbank)说:“不能说中国朝廷从朝贡中获得了利润。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在中国看来,对于这一贸易的首肯更多的是一种帝国边界的象征,和一种使蛮夷们处于某种适当的顺从状态的手段。”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对历史有兴趣的国人抱怨,这种朝贡贸易只是为了满足中国皇帝的虚荣心,“花钱赚吆喝”。

半官方贸易怎么样呢?集中体现在宋元时代中国的海外贸易方面。当时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是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像宋元时期著名的泉州蒲寿庚家族那样的“蕃客”世家,是从海外来的——“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这个家族在宋元两代都十分显赫。这些商人是特权商人,他们与元朝政府关系很好。

元军攻打南宋,打到泉州的时候,泉州蒲寿庚献城降元,被元政府授予金符,执掌泉州市舶大权(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海港),而且还提升到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终元代一朝,蒲寿庚家族掌控海上贸易,垄断贸易。史书记载说:“泉之诸蒲,为贩舶作三十年,岁一千万而了其息,每以胡椒八百斛为不足道。”他家财万贯,号称“蒲半城”。

到了明清时期,也就是说到了14世纪,情况发生巨变。这时中国本土商人兴起,形成了著名的“十大商帮”。经过15世纪,到了16世纪,情况更是进一步发展。在海上贸易方面,明末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郑芝龙、郑成功、郑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人集团之一。在1650-1662年间,郑氏集团已经退守台湾了,依然从事中国大陆和日本、葡萄牙、荷兰的贸易。




▲中国古代十大商帮

他们每年的总贸易额,达到392万-456万两白银之间,平均是420万两;海外贸易所获利润总额,则每年在234万-269万两之间,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当时西方最强大的海外贸易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13-1654年的四十年中所积累的利润仅为1530万盾,大约相当于440万两银子,而当时的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国除了台湾之外的地方,1651年的政府岁入也仅为2100万两银子。所以大家可以看中国的海上贸易是多么发达。而且这些明清时期的商人,尽管有些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基本上都是民间商人,从事自由贸易,不是特权商人。他们发财致富,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经营,而不是像过去的特权商人一样要依赖特权。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15世纪以前,国际贸易是存在的,不过规模很小,而且没有形成全球性的世界市场。但是这个时期有很大的进步,最大的进步是自由的民间商人的兴起,他们和过去的依靠特权的官方和半官方贸易是很不相同的。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下期讲: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3 16:05 , Processed in 0.0687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