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相网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娱乐至死》——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笑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1-19 07: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了解到波兹曼最主要的观点,也可能是整本书的核心,我们是活在一个不需要思考的社会里,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为了娱乐,这导致我们被我们所贪恋的事物给毁掉了。以例子来说,我记得前年还是去年有个新闻,有个25岁的男生得了肠胃病,医生劝他只吃少许清淡的食物,列了一连串禁忌的食物。他回去后仍旧大口烧烤,大口啤酒、烧酒。后来他果真是死了。死前痛楚难忍,哀嚎不止。
有人描述说人性是无可救药、无可挽回的,只会向下,向下,向下,下到地狱深处。波兹曼洞悉了人性之恶的事实,以此来开始这本书给我们警示。
开篇波兹曼描述了如今时代的模样,它的表征是各行各业都丧失了道德与价值的基本前提,而只以视觉的享受和好恶来对从前一切的严肃进行判断。好像出轨是这样邪恶的事情,当今人们为了博眼球就拍摄这样的视频戏弄另一半,供大家取乐,自己也觉得有趣。
这就是最可怕的现象,以邪恶为乐,没有了清晰的是非善恶判断。所以波兹曼说,政治成了表演,而不是展现领袖的才能。商品的质量无法成为宣传,因为无法吸引人的第一印象。
教育也变得如此。我们很可能也受到娱乐时代的影响,课堂要生动有趣,要夸张,无所不用。所以课堂也成了表演,而不是人格的培养教育。
由此之后,波兹曼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第一章标题所说的,媒介即隐喻。媒介不单单是新闻,而是决定了我们的会话内容。
像电视就只能是视觉媒体,它无法传达严肃客观的概念。波兹曼的担忧便是,当这样一种媒介成为文化主流的会话形式时,会给人类带来何等可怕的未来。 如同钟表的发明,使人开始自以为掌控了时间。
第二章的内容,波兹曼表明他的观点,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他不是针对电视上的节目做出批判,是要回应当电视这种媒介成为重要的文化对话载体后就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因此,电视只是隐喻,对我们来说这个隐喻就是手机、电脑。
波兹曼解释这些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就是认识论的问题。所谓认识论就是我们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偏见也是。正是我们对事物的各样认识塑造了我们如今的为人和行动。认识论涉及到很重要的一个地方是,客观真理是否存在。
比如,猫坐在椅子上。这都是无可争议的。但当我说,这只猫很可爱时,我到底在讲什么?我是在表达我的主观感受,还是猫的可爱是一种客观现实?现代人拒绝权威,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标准就是因为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偏差带来的结果。
接着波兹曼提到共鸣概念,为要说明媒介—隐喻是如何带来了普遍性的影响。比如他举例的希腊和以色列。以色列跟中国人完全无关,但以色列的一举一动会牵动信仰世界。包括后面的哈姆莱特,这些文学形象都被赋予了更广泛的隐喻含义。
这是波兹曼要阐述的第一点,媒介是如何无形之中影响了文化。还有第二点,我们认识事物是通过各样的媒介的,这些媒介有时可能影响了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
而后波兹曼列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观点,来表明媒介的形式带来的对真相不同的理解。但这里需要留意的是,这是媒介所带来的影响,而非真理本身是漂移不定的,真理是永不改变的。所以这也是波兹曼写这本书的目的,很可能我们受了媒介的误导,而对真理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他以河流为例给了我们深刻提醒,河流虽然还是存在,但它已经改变,杀死了里面的生物。同样,电视、电脑或者手机同样也传递了信息给我们,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但很可能它杀死的东西更多,甚至换句话说,我们被这些事物毁坏之后只能以它还有一些正面作用来聊以自欺。
第三章里波兹曼说,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是怎样使公众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的,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为此目的波兹曼向我们描述了18世纪的美国是怎样的面貌。在当时,阅读蔚然成风,不论是贵族还是劳工大众都将阅读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结束一天劳作之后还迫不及待地去演讲厅聆听大师的发言。
这对于现代人已是不可想象之事,甚至在校园里你若阅读名著更会招来假正经的嘲笑。这就是波兹曼所说的,认识论的改变。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件事,在18世纪的美国,阅读是必需品,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人不阅读是不可以的。而在我们现今却变成,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且很多人阅读都不过是出于实用性的角度去考虑。有个荒唐的笑话可以用来概述现代人这种思维。有个年轻人决定信仰基督教,家里人大惊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获得诺贝尔奖,我看那些获奖的人很多是基督徒。
但在那时的美国没有疑问,阅读就像吃饭一样是平常且必须的阅读。由此我们要表明一个观点,人生来就是应当阅读的,灵魂靠阅读得以免于沉沦麻木。
使徒保罗在临死之前让提摩太把那些书卷带来给他。我们当看到,阅读是比死亡还重要的事情。
你让人搬三小时砖头是不可能的。你若付足工价,搬三年也是有人做的。人绝无法忍受空虚和无意义之事,所以人在百无聊赖里就感到痛苦。
故此,人的本性就是要活在充满价值和意义的生活里。波兹曼继续描述了19世纪时期,美国人活在怎样的社会处境里。他们擅于阅读,擅于思考,始终沉浸在严肃的氛围之下。在今天严肃一词让人讨厌,意味着刻板、古板、不通情达理、传统,所以人就走到了严肃的另一面,放纵之中了。
在印刷机—隐喻之下的生活才是人之为人的样子。因为娱乐带来放纵,放纵就带来毁灭。且娱乐也永不可能是严肃的,正如猫就是猫,狗就是狗,不会有严肃的娱乐,也不会有娱乐的严肃,它们是对立的本质。娱乐带来沉溺,最为形象的一词就是毒瘾,人会对娱乐逐渐上瘾,也就逐渐丧失自我,意即没有责任心、没有理性、没有情感、没有良知,他的全身全心都腐烂发臭了。
而严肃意味着审慎的生活、节制、自律、让理性和良知成为道德生活的基石。严肃绝不是不苟言笑,事实上严肃的人是认真过生活的人,他们反而拥有许多的幽默和浪漫。比如,每周与妻子约会就是清教徒的发明,绝对那些酒徒赌虫的创想。只有使生活充满意义,才会让生活充满乐趣。
这便是波兹曼要描绘印刷机时代的原因,它是隐喻,象征着人过着正常的生活,而娱乐时代里的人们都过着非人的日子,在空虚麻木里娱乐至死。
在第五章里波兹曼这样描述何谓躲猫猫的世界: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这就如你所滑过的一个又一个短视频,搞笑热闹,让你充满趣味。你陷在其中好几个小时过去,等到放下手机后懊悔难当,烦躁自己又这样虚度了时间。躲猫猫的世界也是这样精彩纷呈,数不清的画面不停划过,让你目不暇接。可这一切都如莎士比亚所说,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全然分辨不出半点意义。
村上春树在其作品《1Q84》描绘了一个被小小人所掌控的世界。在开头主人公路过一座加油站,广告牌上画着一只老虎右手拿着加油枪。而在结尾,主人公从1Q84的世界逃脱之后,再度路过加油站,这时老虎是左手拿着加油枪。换而言之,凡是在1Q84里走一遭的人们,世界都颠倒了,真的变成假的,假的当成真的,传统常识也不复存在。
同样,波兹曼提醒当我们进入这躲猫猫的世界后,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认识论的适应非常彻底,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
这是波兹曼一针见血的洞见。
然而C.S.路易斯警告说,人绝不可以失去人之为人的一切,如同人不应该用解剖图的样子来理解自己,你平时是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内脏的。你说被解剖开不就看见了吗。可那会你是死尸,不是一个人了。你若以所谓科学来理解自己,自诩理性、进步,是的,那是事实,但那不是全部事实。你单单以此来认知自我,就把自己变得卑贱、毫无价值。内脏有什么可高贵的呢。可人却是高贵的,尊荣的,因为他是人。
现代人以科学自居自傲就把万物都贬损到卑贱丑陋的地步。
我们若不能在现代这纷沓而至的思想潮流里站立得稳,就会随波逐流被这些所谓的新潮思想卷来卷去,看似热热闹闹,等到风头过去,人们才知道是空虚又空虚。波兹曼是要警示我们这些媒介带给我们的毁坏,也要我们洞见我们心底那无穷无尽的私欲。我愿用上帝对该隐的警戒作为结尾,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相网

GMT+8, 2024-12-22 21:53 , Processed in 0.0774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